人物
时段
朝代

別集類
    答赵恭父(六)

   答赵咏道
   答 赵致道(三)
 卷第六十
  书(问答)
   答朱朋孙
   答周纯仁(二)
   答周南仲(四)
   答孟 (第 77b 页)
可名言。而若不精而察其几。一而守其正。则其流将至于欲恶也。然则人心危安之际。其几之分善恶者。如 赵致道
诚几图之善恶几也。过此则便入于欲恶耳。故舜之戒禹也。亟加精察一守之工。而不至于陷溺者也。愚见如此。故 (第 461H 页)
 程子曰胸中常若有两人焉。欲为善。如有恶以为之间。欲为不善。又若有羞恶之心者。此正交战之验。〇案此即丹书所谓敬怠之战。子夏所谓义欲之战。程子所谓天理人欲之战。懔乎危哉。
  赵致道
问于朱子曰周子云诚无为。几善恶。此明人心未发之体。而指已发之端。(节)天理人欲。虽分派。必省宗孽。〇 (第 42L 页)
 数日阻信。不审起居如何。弟病惙中。又被虐暑所困昏倒。殆不省四到时节。奈何。忽欲以文字往复。抒此恼郁之怀。亦不能自力。此说率意写呈。而多不能点捡。望视至而详赐卞破。亦可幸也。
朱子答 赵致道
曰。是气多则是理多。是气少则是理少。其于太极图。各一其性注。则乃曰。太极之全体。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。 (第 159L 页)
 居丧杂仪条第六十五板。入庙带。本族重丧。着黑带。果是权而得中耶。
先生亦于服中入庙时。带黑带矣。
答玉所(近思录疑义)
第四板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。先儒曰。这定与静字。正如大学知止而后定。定而后静之意矣。然则圣人之于静时。岂无所用工耶。朱子又曰。圣人定其性而主于静。则当其静时。亦有个敬工而已。非敬。何以体立。亦何以酬酢万变而一天下之动哉。看此则可以见向也论静之得失矣。
第六板几善恶。几者。动之微也。昔 赵致道
尝有几善恶图。以善为直出。以恶为旁生。比之于宗孽主客。胡 (第 310H 页)
也。以鄙书有然后字而为气先理后之證。真若先造器而后盛物者然耶。果以此病之。则朱夫子当先受其责矣。其答 赵师夏
书曰。若论本原。则有理然后有气。若论禀赋。则有是气而后。理随而具。朱子之意。各从理气而言。故下语如 (第 270L 页)
 坤六二章附注。程子说严威俨恪。(止)须从此入。不由其道而能致其事。似无此理。未知如何。
严威俨恪。即正衣冠尊瞻视也。此非敬之全体。故谓非敬之道。然做敬必由此。故谓须从此入也。
  赵致道
诚几图。既曰几善恶。则几下当言善恶。善恶下。似不可复言几字。
上下几字无妨。上几字题目也。下两几字。 (第 470H 页)
是性也。其答余方叔曰。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。禽兽则昏而不能备。草木枯槁。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。其答 赵师夏
曰。理不可以偏全论。若论禀赋。则有 (第 188L 页)
 又曰。理不可以偏全论。若论禀赋。则有是气而后。理随而具。故有是气则有是理。无是气则无是理。是气多则是理多。是气少则是理少。又岂不可以偏全论耶。(答 赵师夏。
)
 
又曰。须是去分别得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。始得。其初那理。未尝不同。才落到气上。便只是那粗处相同 (第 263L 页)
才言禀赋。便有不同。岂可复以一原论耶。言天于阴阳五行之上。言命于气以成形之后者。其旨岂偶然哉。朱子答 赵师夏
书曰。若论本原。即有理而后有气。故理不可以偏全论。若论禀赋。则有是气而后。理随以具。又岂不可以偏全论 (第 115H 页)
形不同。理之所赋亦异。则天之命物。已自不同于赋予之初。何至成性以后。方有不同哉。
朱子答 赵师夏
书曰。若论本原。则有理而后有气。故理不可以偏全论。若论禀赋。则有是气而后。理随以具。故有是气则有是理 (第 272H 页)
涵。久久纯熟。则动与静交养。心与理合一而交相为用之妙。始可以得力矣。未知意下又以为如何。
 诚意章。 赵致道
问此虽亦诚之动云云。 恶亦诚之动邪。何以曰非心之固有。何以曰未发之前有善无恶邪云云。
昔何叔京问不知 (第 81H 页)
  
别纸
或举中庸首章注。问于朱子曰。健顺五常。言物之性。如健顺字。亦恐有碍否。朱子曰。如牛之性顺。马之性健。即健顺之性。虎狼之仁。蜂蚁之义。即五常之性。但只禀得来少。不似人禀得来全耳。
朱子答徐子融曰。惟人心最灵。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。物则气偏驳而心昏蔽。固有所不能全者矣。答余方叔曰。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。禽兽则昏而不能备。
赵师夏
曰。若论本源则有理而后有气。故理不可 (第 170H 页)
 朱子曰。实理自然。何为之有。即太极也。(未发时也。)几者动之微。善恶之所由分也。盖动者人心之微。则天理固当发见。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。此阴阳之象也。又曰。诚是实理。便是天命之谓性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。几者动之微。微动之初。是非善恶。于此可见。一念之生。不是善。便是恶。○ 赵致道
问。周子曰诚无为。几善恶。此即人心未发之体而指已发之端。盖善恶虽相对。当分宾主。天理人欲虽分派。 …… (第 292H 页)
  按几者恶之所由生也。则未发之前。宁有恶之萌兆也。必欲推本言之。则不过曰善为恶之本。而湖中之论。有云气质之浊。藏伏于未发之中。为恶之本。夫然则恶为有源为固有。而未发之前。与善并立。天命之性。亦甚污杂。此即知言同体异用之说。朱子何以许 赵致道
之问也。盖未发之前。非无气也。精明湛一。只是诚而已。浊驳本色。安容并立。为恶之本也。只是动处。清者混 (第 293H 页)
若动若植。有情无情。偏正通塞。有万不同。则谓之无多寡分数者。恐有说不去者。何为而有此云云耶。
朱子答 赵致道
第一书。(大全五十九卷五十四板。节要八册十六卷四十九板。)语类四卷廿五板。论气质之性条。包扬录。性有 (第 163L 页)
敢信及者。以其安著二字之属于未发也。未知是否。
惟精惟一。工夫也。允执厥中。功效也。大全蔡季通李时可 赵致道
书。皆此义也。序文之意。亦如此。幸细思之如何。
虚灵知觉之通动静兼体用。农岩答道以书。已详之矣。但序 (第 288H 页)
 诚几图。诚下有几字。几下有善几恶几字。才发便有善恶。何既几而又有善几恶几耶。几之第一层。无善无恶。而至第二层。乃有善恶耶。抑二几字。只解一几字之义欤。 赵致道
图耶。以人之常情言之。几之始动。或有未易 (第 280L 页)
 北溪问生之谓性。似与考疑说相合。而先生竟不许可。考疑所辨非不精详。而终不合于朱子定论。深所为恨。
仆于此说。诚有未契。终无以濯旧。如尊意则明道当曰性物生以前不容说。何必加之以生之为性乎。又何必曰静以上乎。座下历考经传凡使以上二字。果有除去本地而专指上面者耶。大抵人生而静。乐记本说。天命之性。以对感物之性。则未感物时。即其静以上也。且道周子所谓纯粹至善之性。程子所谓极本穷源之性。果可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乎。先生晚年论此。直以为指碗为水。直以为发端已非。其在大全则答严时亨书。谓当忘言会意。别作一格看者。恐为定论。
  赵致道
诚几图曰图子有病。程子所谓善恶皆天 (第 534L 页)
 此节所言。以性情之自然者为田地。而以心之主宰者为妙用。即上所言人能弘道。非道弘人者也。总而言之。自然与主宰。一是天理全体内事也。然于性则直言是乃所谓中立。于情则却言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。是知情有中节不中节。不可直以情唤做天理。与性一例看矣。惟心亦有正不正。与情无异。所谓致中和立大本行达道。特其本体之至正者耳。此不可不知也。
赵致道
谓心为太极。林直卿谓心具太极。 (第 389H 页)
致道
举以为问。先生曰。这般处极细难说。看来心有动静。其体则谓之易。其理则谓之道。其用则谓之神。直卿退 (第 389H 页)
 答黄子耕别纸。以道心为主。则人心化为道心。饮食衣服。本是人心之发。然在圣人分上。浑是道心。此与庸序所谓虽上知。不能无人心之语。不同。
何谓不同。圣人不能无人心。然只是道心为主。故人心便化为道心。
 答林正卿书。灵棋课。
灵棋课。似今棋谱。
  赵致道
问直出者善。傍出者恶。未发之前。有善无恶。未发之前。已具两端。天命之性。亦甚污杂。先生答曰。此说得之 (第 182L 页)